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成都
柬埔寨王國(the Kingdom of Cambodia),通稱柬埔寨,舊稱高棉,位于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老撾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內有湄公河和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薩湖(又稱金邊湖),首都金邊。柬埔寨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1世紀建立了統一的王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柬經歷了長期的戰爭。1993年,隨著柬國家權力機構相繼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實現,柬埔寨進入和平與發展的新時期。柬埔寨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吳哥古跡(Angkor)位于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現存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在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時,吳哥曾是柬埔寨的王都。吳哥始建于公元802年,完成1201年,前后歷時400年。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后,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后,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一個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跡。吳哥古跡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吳哥和小吳哥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精美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蔚為壯觀。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邊王宮(RoyalPalace)也稱四臂灣大王宮,因位于上湄公河、洞里薩河、下湄公河與巴薩河的交匯處而得名,是諾羅敦國王于1866—1870年建造的。王宮為長方形,長435米,寬402米,外有城墻。王宮的建筑具有高棉傳統建筑風格和宗教色彩,宮殿均有尖塔,代表繁榮;殿身涂以黃、白兩色,黃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羅門教。王宮最初為木結構,后改建為水泥結構,但保持了原來的風貌。王宮內主要建筑有:銀閣(SilverPagoda),位于王宮入口左邊圍墻里這是一座由5000片銀瓦覆頂的佛廟建筑,每片銀瓦重1公斤;里面的地板也是純銀制,因而稱為銀閣。這是由國王諾爾丹(KingNordom)于1892年所建,后來在1962年重建。寺內的寶物包括一尊鑲有9584顆鉆石的金佛,重90公斤,其中最重的一顆鉆石有25克拉。在銀閣的右前方有一座小塔,里面的平臺上是從印度運來的佛陀腳印。銀閣后方小山丘上的佛塔里,供奉著一尊白玉佛。金鑾殿是國王加冕、會見國賓、舉行宗教儀式和接受外國使節提交國書的場所。參議院、國會和政府成員也在此舉行就職宣誓儀式。波佳尼閣也稱御宴廳,是表演宮廷芭蕾舞的主要場所,國王也在此舉行晚宴和接見群眾代表。凱瑪靈宮為西哈努克國王和莫尼列往后寢宮,也用于接待到柬正式訪問的外國元首。月光樓位于王宮正門城樓之上,由于四周無墻,晚上月光傾瀉進廳而得名。用于國王登基、舉行重大慶典和國宴。
獨立紀念碑位于諾羅敦大道和西哈努克大道交叉處,為紀念1953年11月9日柬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獲得完全獨立而建。1958年3月落成,高37米,共7層,上有蛇神(柬文化象征)100條。每年獨立節時,柬國王或國王代表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慶典。來訪的外國元首也多到這里獻花圈。
塔山也稱塔仔山,山體較小,是金邊的發祥地。相傳古代一名叫“奔”的女子因發大水順湄公河漂流至此,拾到一尊佛像,供奉在小山上,后在此修廟,信徒香客盈門,并逐漸發展成繁華的城鎮,被命名為“百囊奔”,意為“奔夫人之山”,當地華僑譯為“金邊”。塔山高約百米,塔頂供有奔夫人之像,終日香火不斷,是金邊的象征之一。
查看更多>>